歐威爾以《緬甸歲月》《動物農莊》《一九八四》寓言了今日緬甸的悲劇
緬甸有則笑話,說歐威爾不只為緬甸寫了一部小說,而是三部:這三部曲就是《緬甸歲月》《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緬甸歲月》寫的是英國殖民的故事,《動物農莊》則呼應緬甸脫離英國獨立後走向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九八四》描繪的反烏托邦對照著現代緬甸的獨裁統治。
作者Emma Larkin是亞洲出生的一名美國記者的化名,他追隨當初喬治歐威爾在緬甸的腳步逐一到訪當地收集資料,試圖理解是怎麼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歐威爾寫下如今看來雖是故事卻如此與真實相仿的文字。文中除了生動的描述作者到訪時,緬甸當地的社會現狀與風氣,也有很多篇幅提到歐威爾在各種文章中寫過的文字。
身為外國記者,要報導緬甸的社會現實是不被允許的,提供給外國記者資訊的當地人會受牢獄之災,記者也會被驅逐出境,因此作者能以身冒險帶出書中的這些故事,身為讀者我邊看邊覺得敬佩,總會有人願意不顧自身危險的堅持站在正義的一方高聲疾呼。
空間中的政治學
其實空間的治理是很政治的,包含都市的街道設計、街道名稱命名每個細節留心一看,皆可以發覺政治的影子,以台北市的街道名稱為例,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了除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路之外,還有重慶路、西藏路、金門街、上海路等等的路名存在,又發現了之後是否知道這些路名的方位是有對應性的呢? 之前,恰巧跟一位正在學中文的日本朋友討論到台灣路名的英文拼音,(在此之前我完全沒發現)台灣街上許多路名的英文拼音是混用不同拼音方式的,比較大宗的拼音方式有漢語拼音(目前的國際標準)以及威妥瑪拼音(台灣傳統用法),有些地方甚至會用閩南語的音譯轉拼音,拼音的混用除了很直接地會造成外國人閱讀上的困擾,其實背後也隱含後來衍生出的意識型態爭議,例如:有人認為若統一使用漢語拼音在台灣國際上就少了與中國區別的地方,這就是目前混用拼音很政治的地方,但其實部分地名沒有改成漢語拼音也有其他因素影響,例如:重要城市改名成本過大,就沿用傳統拼音。
話說回來緬甸,在1988年8月8日早上8點8分,由學生發動的全國性抗議事件,反對三十年來軍政府的高壓統治,這場活動最終以極權勝利收尾,死傷不計其數,隔年1989年軍政府重新命名了全國大部分的街道,試圖抹去人民生活中那些被英國政府以拼音拼寫的緬甸地名,例如:Maymyo改成Pyin-Oo-Lwin,而不只是街道,軍政府連國名也一起改了,原本在英文中的Burma被改成了Myanmar。
更改地名不僅是表面上的改變,其背後是試圖影響生活在當中的人們的集體記憶,當舊地名不再出現,不再被提起,過去曾經在相同空間中發生的歷史事件被徹底抹去,那些歷史終將被所有人遺忘。
在第一章開頭,作者就引述了《一九八四》的一段話:
誰控制過去,誰就能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能控制過去。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是不斷重演的。
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
書中描述到緬甸政府的監控極為徹底且有效率,監控的中央單位是國防情報理事會(俗稱的軍情局),所有人(不管是誰)皆遭受監視,軍情人員滲透在鄰里的每個角落,且地方的軍情人員必須每天向中央提出報告,誰發表了反政府言論很有可能會被消失。
在作者到訪的每個旅館,他都被要求要填寫許多紙本文件並說明來歷後才能入住,有時甚至很明顯地知道有人在跟著他,可見國家監控真的無所不在。
十八世紀的英國哲學家設計的圓形監獄,透過空間設計讓掌權者可以輕鬆的監視獄中的犯人行為,但犯人不會知道你何時在看著他,它的原理在於:當你覺得自己受到監視(但不管實際上有沒有人在監視你),你的行為就跟你實際受到監視沒有兩樣,在緬甸,充斥著政府派出來的軍情人員,大家說話前都會恐懼著對方是否為告密者,因此而不敢開口,其利用的原理就跟圓形監獄一樣。在現代,即使我們身處在看似自由開放的社會中,科技的進步也是另一種圓形監獄的展現,道路上無所不在的攝影機,手機中被定位的GPS其實都是現代版的圓形監獄,所以我們真的有比較自由嗎?
在言論監控的部分,在軍情局之下有出版登記與審查部,所有會出現在民眾生活中的文字都是經過審查後同意的內容(包含報章雜誌、每天的新聞、流通的小說書籍),但是審查標準並不透明合理,凡是有害國家意識形態、有害和平、有錯誤觀念的內容都必須被刪除,久而久之,衍生出了讀出話中話的重要能力,書中提到的一個譬喻方式另我印象深刻:
獅子王其實是緬甸的翻版,辛巴指的是被趕出家園的翁山蘇姬,辛巴的爸爸跟翁山蘇姬的爸爸一樣遭到謀殺,Scar(原本的獅王的弟弟)就是奈溫政權,在掌權後把國家治理的民不聊生。既然所有文章皆受到審查,作者疑問緬甸人如何知道周遭到底真的發生了甚麼事,一位作者的受訪者回答她說:
我們緬甸人善於注意生活上少了甚麼東西。這一點你應該多學學。你必須注意甚麼東西消失了,並且試圖去找出消失的原因。
政府如何處理族群問題
族群問題對台灣人來說可能很陌生,因為我們的社會中主要族群是相同的,在緬甸,全國就有八個主要族群,以及超過100多個次族群,特別是緬甸北部地區,有許多自治區,其中有漢族也有穆斯林,書中提到,政府刻意煽動群體之間的暴力衝突,其為的就是讓民眾沒有時間去注意國內的其他重大新聞,緬甸近年來對羅興亞人的處理方式就透到國際間的嚴重撻伐,即使翁山蘇姬風光上任後也沒有立場明顯地替羅興亞人發聲。
歐威爾曾經寫:
戰爭的目的不在於征服領土或防止領土被征服,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結構不變
有關種族與族群的問題,是社會學上重要的議題,我本身並非社會學專業也沒修過相關的課程,所以可能有理解錯誤的地方,還請指教。
過去閱讀過的文章中曾經提到:
「種族」論述的建構背後暗含兩種意義:首先,「種族」是一種生物性的類屬,在接納這種認同時,人們往往會認知彼此之間的差異是「與生俱來」,並且不能改變的;不僅是當代政權在處理國內族群問題時會涉及種族議題,在過去英國殖民時期這些種族問題就已經存在,殖民者透過種族的論述來區分人種的優劣,且加入其與生俱來的成分,讓種族的位階處於一種不能流動的地位情況,這種作法在今日來看是極具歧視性的,卻是不到一百年前西方強權殖民的普遍做法。
其二,「種族」知識由歐洲殖民勢力引入時就被賦予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意義,他們認為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優劣之分,而這也合理化了優勢「種族」對他者的歧視、壓迫、剝削、暴力。 by
季風帶粉專文章 「紅色認同」:淺談馬來西亞「中華膠」現象,作者:馮垂華
然而在沒有殖民政權的今日,族群之間的壓迫仍然存在。
這本書首次出版於2004年,已經是15年前的書籍了,但是在書末新後記中有2011年作者的額外文字,裡面提到雖然這15年間緬甸有很大的改變,但大部分仍維持現狀。
整本書的內容非常好讀,在閱讀之前我對緬甸一無所知,因此每個章節都是一個刷新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機會,讀著讀著可能會覺得有股很熟悉的感覺,讀著讀著也會覺得不可思議,讀完後很想馬上出發到緬甸來場自由行。
最後,雖然作者大概不會看到這篇文章,但我還是想要謝謝她許多年來在當地與各處圖書館收集資料的貢獻,才能寫出如此平易近人卻發人深省的文字。
2019.10.4更新,這篇報導者的文章可以看出緬甸的現況
遭緬甸政府抹黑、跟蹤,普立茲獎得主Esther Htusan:我不會被噤聲
以及從這篇文章看到羅興亞人的困境與翁山蘇姬上任後的作為
緬甸穆斯林對翁山蘇姬的一場苦戀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