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閱讀] 尋找台灣味

 


本書為台大地理系地理角研究室碩士學生的研究合輯,搭配指導教授在書前與書後的解說,是一本很棒的人文地理入門書,

做為一個地理系學生,很慚愧的在大學時期有著理解人文地理學理論的障礙,對於傳統人文地理學的概念掌握可說是非常表面,若是要我立馬說出個所以然,大概只能從洪堡、孔恩、區域、計量地理這類重要名詞提起,但其實不只是我,其實身邊不少同學也有相同困擾。在研究所之後,我自己有了更多的異國旅遊經驗,對於文化的差異與好奇開始受到啟蒙(果真是個很看重體驗的孩子),開始理解到原來大學時期人文地理學課程(例如:文化社會與自然、地理思想)等課程的內容是如此富含深意,還因此重讀了當初的課堂指定讀本:憂鬱的熱帶,且有種相見恨晚之感。本書雖出自人文地理的學生之手,內容完全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陳述,每篇文章都是個流暢的故事,我自己非常佩服能把自己的論文改成現在書中文章的每一位研究生><

讀完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反思,也是我覺得本書最重要傳遞的核心可說是希望讀者能跳脫傳統的二元對立思考,如同本書書名,尋找台灣味,帶領讀者思考,台灣味到底是甚麼,一個小小台灣,光是每年端午就會開始北部粽與南部粽的競爭;土魠魚羹理應是鹹的口味但在台南吃到的卻是甜的;雞肉飯也分加雞油還是加醬油;原住民的風味料理也算是台灣味嗎,那客家菜呢,不可否認台灣就是如此多元且複雜,在這樣的背景下,使我們更難定義台灣味。這裡提到要跳脫二元對立,因為我們在區分你我他時,最直接的就是以地理位置作為邊界分隔,在島內生產製造的就是純正台灣味,一旦出了這個物理邊界,即不被認為台灣味,這本書透過越南茶、珍珠奶茶的故事,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光是以地理位置劃分台灣味的行為會有甚麼矛盾產生,我在看完越南茶的章節後,剛好喝了飲料店的歐蕾,忍不住不想到越南茶葉。

作為一個相對少出遊的低預算社會新鮮人,讀這本書也算是另一種開眼界、接地氣的體驗,例如:書中有故事述說苗栗苑裡的鴨稻共生,才知道原來苑裡是個產稻之地,同時也佩服農人一年四季的勤勞、看天吃飯與收成的智慧,許多我們看到得獎的農產品,其背後都得經歷過一連串試驗與改良,這種壓力與所需的智慧不亞於學術殿堂內努力做實驗的教授學生們,甚至農夫們還有必須成功才能溫飽的麵包壓力;另外書中也讓讀者對梨山高山茶、高山咖啡樹、蘋果樹的發展歷史有所認識,當下次再聽到有人批評高山農業破壞水土保持時,就可以請批評者稍微讀一下本書的相關章節;對於異國文化抱有幻想的人,應該會蠻喜歡泰國水耕蔬菜、馬來西亞燕窩以及寮果咖啡豆這三篇故事

最近非常有感台灣在近幾年輔導高中升大學階段學生選系方面的資源越來越多,舉凡最簡單的在youtube搜尋就有各科系學長姊介紹、我自己也有朋友因自身熱情而回母校舉辦不少相關活動、另外也有越來越多podcast在做科系相關的採訪,比起幾年前我只能在對各科系極為扁平化的認識下做出科系選擇,現在的高中生真的幸福很多,這本書的出版在幫助高中生認識地理系方面,想必有非常大的幫助,不過也須提到本書對於對人文地理有興趣的同學幫助比較大。

這裡節錄我覺得後記中洪伯邑老師的一段話,我深有同感:

在地理角,我鼓勵學生走出舒適圈,投入一個與自己生命歷程不同的田野調查過程,無論是國外的移地研究或是國內的調查。過程裡,培養自身和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群說話與溝通的能力,放開原本生活裡覺得自在熟悉的事物,從中發現與創造自己不曾想過的技能,我想這是讓學生體會研究不只是研究,同時也是豐富自身生命的起點。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