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閱讀] 人類大命運 從智人到神人




本書從飢荒、瘟疫、戰爭起頭,說明人類已經得以脫離過去阻礙進步的三大枷鎖,在2020年這個全球大流行的年代裡,看到書中提到:人類面對流行病束手無策的時代,很有可能已經成為過去了,這樣的描述格外諷刺,其次的饑荒與戰爭議題,其實也從未自地球上消失殆盡,但相比過去幾百年間的人類進程,現代世界的確改善許多,不過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不是多數人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就代表沒有生命仍等待救贖,我們的每個呼吸之間,隨時有數以萬計的人正在受苦受難。

第一章的重點放在敘述現代世界即將擺脫人類歷史上的三大束縛,並迎來從未有過的新議題: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並預告了人文主義即將崩解的世界。

第一章之後,本書分成三部曲,第一部<智人征服世界>,寫人與動物的關係,用來警示未來進化後的人類如何回來看待原始的血肉之軀;第二部<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檢視人類數千年歷史,還有帶出人文主義;第三部<智人失去控制權>,以現有的資訊推敲人類未來的軌跡,揭示人類在追求永恆與快樂以及控制權的過程中,將會引領我們走向何處?

先提讀後感: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是五顆星的推薦等級,看完之後覺得整體價值觀與思考都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讀完後陸續看到了科技方面的新聞或科學發現,也較能了解眼前所見的單一事件背後的完整脈絡。

以下就紀錄幾個我覺得值得反思的句子和概念

農業革命促成了有神論的宗教,科學革命則是催生了人文主義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論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義者則是崇拜人。人文主義指的是像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納粹主義這樣的思想,人文主義強調的是在做價值判斷時人的感覺為至高條件。
然而不禁會讓人想問,究竟是甚麼差異讓人類覺得自己的生命得以凌駕於其他動物之上,是靈魂嗎(至今仍無法證明的存在),是意識嗎(哲學上無法被證明),似乎越科學的深究,越無法找出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差別,我們每個當下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腦中一連串放電的結果,是否有個更高層級的控制者存在,是個永遠無法得知的迷。作者說明了之所以人類得以創造文明,其一是因為人類懂得靈活合作,所謂靈活,包含能信任原本不熟識的人;其二是人類能相信互為主體的概念,講到互為主體,必須提到另外兩者: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這三個構成我們認知的意義,舉例而言,首先,客觀現實為現在外面溫度30度,一個不怕熱的人他的主觀現實為他覺得外面溫度很舒服,而互為主體則是靠著一大群人的信念而產生存在價值,例如:貨幣、公司、股票、國家等等,若有一天政府宣布台幣將全數作廢,則它的價值將一夕之間蒸發,因為它不再是眾人所信任有價值的物品。
從過去的埃及法老,到逐漸發展而出的各種宗教、經典,以至於現代的公司、品牌,都是互為主體的展現成果,作者認為這些虛構故事本身並沒有錯,也有其必要(畢竟宗教在人心撫慰上有很大的幫助),不過這些故事只是工具,不該成為目標或標準,像是替公司賺很多錢、或是保護國家利益等等把虛構故事變成目標,最終迎來的只會是戰火綿延。
比較有趣的是作者對於宗教的看法,他認為宗教是相信某些道德系統,認為法則雖不是人類所發明,不過仍須要遵守,因此共產、自由主義都可以說是一種宗教,然而,宗教與靈性有著巨大的差距,宗教是一份契約(世俗的),靈性則是一趟旅程,靈性之旅是逃離世俗的秩序,因此對許多宗教而言,靈性是危險的威脅。而科學的出現,並不是跟宗教勢不兩立,科學與宗教必須相輔相成,社會才能在理性的決策裡感受到人性,書中一句有趣的話:雖然科學確實只管事實,但宗教卻從非只管倫理判斷。科學與宗教最激烈的衝突之處,往往是宗教提出的事實聲明,例如:上帝存在、靈魂會因做惡而受懲罰等等,書中舉墮胎為例:科學與宗教對於生命開始的時間點有不一樣的認知,因此而產生對於墮胎有不同意見。仔細頗析宗教常提出的實務指示:就算是受孕第一天,也不得墮胎,可以細分成:倫理判斷(人命神聖)、事實聲明(人命是在受孕那一刻開始),最後才綜合成實務指示,科學與宗教在爭辯的就是事實聲明的部分。
再回到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核心為: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經驗找出意義,而且不只是自己的意義,更是整個宇宙的意義。人文主義的崛起對人類社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力,這點我覺得身為現代人有點難以感同身受,不過以書中敘述來說,像是想像中世紀的人類,不相信人類自身有善惡的判斷能力,一切都椅靠神的指示來定義價值。人文主義看重個人內心的感受除了主導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主導著現今社會的政治、經濟、美學、教育,一切以人為本,一件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是因為有人覺得它美、商品的行銷看重消費者需求、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自己思考,這一切都是人文主義的展現,書中提到:如果我相信上帝,那是因為我選擇相信...權威的本源都在於我自己的感覺。所以,就算有人說自己信上帝,其實它更信的,是自己內心的聲音。
人文主義分裂有三個分支:正統的自由主義、社會人文主義(社會、共產)、進化人文主義(納粹),他們都相信人類經驗的權威性,然而,當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時候,100個人常常會有200種感受,這時該如何做出最好的決策,此時自由主義強調個人向內尋找自己的體驗,而社會主義則是強調撇開個人感受,注重集體利益,更激進的進化人文主義則相信有種族優劣之分,較優勢人種當然他們的感受也比較重要。
而隨著科學發展,科學與人文主義之間的衝突也逐漸展現,其中的衝突包含:人類是否有自由意志、個人是否為不可分割的個體。整個自由主義都是以個人有自由選擇為中心出發,但科學證據卻不認為我們真的能自由的選擇意願,人腦頂多是一套配合得恰到好處的演算法在運作,在科學揭發這些事實之後,人類的價值該如何彰顯,人類相比其他更有效率的人工智慧在生活的各個面向能提供多少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也掀起了一股量化自我的風潮,舉凡很普及的智慧穿戴裝置、甚至於每個人的智慧手機、我們的瀏覽器,無時無刻記錄著我們的生理活動或搜尋紀錄、使用習慣與偏好,這些資訊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免費奉上給大企業的資料庫,這些大量資料流經過人工智慧分析後能發現個人的偏好模式,比任何親密的人都了解使用者的生活或身體機能,掌握資料(數據)即掌握權力,而這樣的社會,其實早已普及在許多威權國家,並且被利用來作為社會信用的積分制度,人人不再平等。此外,在過去社會的醫療,是為了拯救原先身體有缺陷的人,然而,同樣的技術如果可以拿來讓人類身體表現更上層樓,這樣的神藥很難讓人拒絕,因此,結合科技與人類的物種也指日可待,而傳統人類又如何與新的超人類相處,這個議題在許多科幻片劇情中出現,例如攻殼機動隊的義體,本書的書名,神人,指的就是運用科技被創造出的更優秀人類型式。這裡述說的概念剛好在我後來看到一段Elon Musk的訪問中出現,Neuralink是Elon Musk投資的其中一個公司,宗旨在於發展出人機介面,在人腦植入晶片幫助癱瘓者重新與人溝通


上面這段影片值得一看。

在最後一章的幾個標題寫道:從前,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現在,要聆聽演算法的意見。未來(或已經可以說現在),數據將主導我們的決策

最後,作者提到三點我們可以時常反思的事情:
一、生物只是演算法,而生命只是資料處理嗎?
二、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項才更有價值?
三、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甚麼變化?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