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英文學術寫作的入門書,內容多講寫作的大概念,以文章結構為主,比較細節的文法、時態並不著重,是一本我覺得需要英文論文寫作的研究生必讀的書籍,因為本身旨在教寫作,本書本身就是個良好示範,讀來易懂好吸收。以下就根據各章節擷取重點紀錄,在寫完初稿後一一回頭檢查是否符合各章節所描述的寫作要求,並做修改,來來回回應該不難生出一篇符合標準的論文💪
以下有👩開頭的是我心中的murmur,其他為書中重點紀錄
👉ch1 Writing in Science
It is the author's job to make the reader's job easy
不用初稿就很完美,而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來補足前一次的缺陷,沒有任何一位偉大作家是一坐下來提筆就有完美故事。
👩這真的是寫作一大重點概念,即使我試著在論文初稿時就用心斟酌每個句子和用字,在隔幾天回頭來看,又會有不同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趕快開始,才有東西可以修改,才會離終點越來越近。
👉ch2 Science Writing as Storytelling
學術寫作應該接地氣,重要的是出版的文章被引用多少次而不是出版了多少的文章
讓角色(Data)說話,從數據中找出可以作為故事的題材,舉例了DNA發現的故事
👩這裡說的是結果如何用有趣的故事包裝非常重要,在科學家發現令他興奮的研究結果時,不能直接呈現只有專業人士懂得原始數據,而是用生動的故事說明來龍去脈。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Understanding 數據只是最初的步驟,而過後如何解釋數據才是科學文章的靈魂,另外,對於極端值也須謹慎處理,也許極端值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世界尚未被發掘之處的重要線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ch3 Making a Story Sticky
如何讓故事深植人心,深植人心的故事才是真的有影響力的,否則只會讓讀者看過你的科學文章後的反應像看完飛機上雜誌的反應一樣,直接忘記,而如何寫出深植人心的故事
SUCCES→Simple, Unexpected, Concrete, Credible, Emotional, Stories
Simple but not simplistic,簡易可被理解的概念或圖表可使科學結果觸及到更多人,而不僅侷限於有專業知識的小圈子,可以用讀者已知的概念作為譬喻
👉ch4 Story structure
主要介紹兩種不同的故事敘事方式,可以應用在不只是故事(小說、雜誌),也可以用於paper中
第一種: for patient readers
Opening(O)→Challenge(C)→Action(A)→Resolution(R)
O:故事對象是誰、誰是主角、故事發生地、需要甚麼先決知識來了解即將發生的故事、故事的最大要處理問題是甚麼
C:故事主角要完成甚麼、故事要回答甚麼問題
A:解決問題期間發生甚麼事(in papers, the work you did; in proposal, the work you hope to do)
R:主角和他的世界因為A而產生甚麼改變(Conclusion: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your work?)
學術上常使用的IMRaD (Introduction→Me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Discussion)可以套用在OCAR的大架構中
Introduction包含了opening, background, challenge
第二種: for quick readers 架構跟目前多數youtube video很像
Acrion(A)→Background(B)→Development(D)→Climax(C)→Ending(E)
👩Action中主要是將整篇文章做吸引人的地方放在最前面,所以讀者因為好奇而繼續讀完文章
👉ch5 The opening
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就是第一句話👩相信許多上過英文寫作課程的人都聽到爛了,不過真的能好好應用又常常是另一回事了><
provide a direction about where the story is going,開頭句通常只有一句話,會包含到整個第一段落
Bad examples: Misdirection, No direction
Opening有三個主要特點需要滿足:清楚說明paper目的、具體說明研究問題、介紹主要研究目標(critical characters)
確認文章主要觀眾群,若想要吸引更多閱讀者(寫proposal時,因為評審可能來自四面八方),可以使用two-step opening,先講大尺度的概念,再縮小到主要研究範圍
👉ch6 The funnel: connecting O and C
一篇Nature文章舉例
[講述knowledge gap] The total input and the identities and strengths of the different atmospheric methane sources are not clearly defined. [fill the knowledge gap]To understand the atmospheric effects of methane, and possibly to refulate it, we need these parameters.
Bad introductions example: (1)未明確定義研究問題 ,例如 " little is known about X" (以上面Nature的例子來說,他比較接近while the broad patterns are known, important details are not),(2)模糊不清的敘述、在尚未解釋清楚研究問題時就提出解決方法
👩little is known 這點即使在現在多數投稿期刊中仍經常看到,我在看完這段之後對於這樣的描述異常敏感也不敢再用XD
分清楚introduction 和 literature review,introduction應說明研究缺口,知道各研究的限制在哪裡,literature review則是陳述已知的科學事實,在introduction寫作技巧上,應寫成"while most reports suggest X(e.g. Smith 2003, Xu 2004), Jones(2005) found the opposite, arguing..."而避免"Smith (2003) found X" 將研究者放在主詞位置,以研究者為主詞的方式寫作,作者說是還沒經過消化整合的描述句子,是很多剛開始寫作的人都會犯的錯
👩事實上,很多期刊因為篇幅的關係,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會寫在一起,但這種情況也是看不同領域有不同做法。
👉ch7 The challenge
清楚說明研究問題,是否須包含研究假設根據不同領域而定,沒有標準答案,在introduction當中重要的是先說明"our question was"而不是只提到"our objectives were"就開始資料收集,先提出問題,再說明解決目標。本段落中有三個需要提到的重點:(1)研究問題 (2)假設 (3)研究想要達成的目標,其中第一點是最重要必須提到的
使用公式"to learn X, we did Y",且在順序上應該先明確說明目標,再說明用甚麼方法,如果相反過來給讀者的感覺會弱很多
👉ch8 Action
在paper中,此部分包含Meterials and Methods (What you did) 和 Results and Discussion (What came of it)
並不是所有資料都需要呈現在結果當中,只呈現有助於說故事的資料即可
results跟discussion是不一樣的東西,但可以一起寫也可以分開,端看研究領域以及研究資料如何敘述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別落入描述統計結果的窠臼當中,說故事才是首要事情
X: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thane emissions (p<0.05)
O: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thane emissions by a factor of 3.4 (p<0.05)
O: the relationshop between x and y is weak (R2=0.1)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F and P value是results,the test is significant是interpretation,不能混淆兩者
Discussion內容為你的想法跟對於結果的解釋,須回答opening中提到的研究問題,其結構非常不一,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使用OCAR從頭開始介紹一次,也可以使用LDR(lead/development)開頭句最重要,寫發現了甚麼(結果),之後在一個段落之中說明發展過程,Discussion比較常用LDR方式寫作
👉ch9 The resolution
最常用In conclusion, 開頭,再 (1)概要說明主要結果,以及(2)對結果的詮釋,(3)結果可以應用在哪方面,回應opening中提到的big picture,有些例子以延伸(衍伸)出來的其他科學問題做結尾是可以的,不好的例子有:離題,提到前面篇幅沒提過的東西,草率結尾、描述教科書中都有的事實、"more research is needed"否定自己的研究
👩 需要更多研究也是很常在期刊上看到的描述呢
Proposal中寫resolution很重要,因為評審可能沒有耐心看內容,proposal中的resloution可以跟著OCAR的順序簡短描述一次研究計畫(雖然很重復,但至少有機會抓住別人的眼光)
👉ch10 Internal structure
每個小段落都由story arc組成,再合成更大的story arc,一個小story arc 與OCAR架構一樣,opening, build tension, development: action, relieve tension, and then resolution,每個小段落的句子之間要有連貫性,如果兩個句子間不相關會增加讀者困難度,在完成每個段落後需檢查三個要件:
(1) 句子間是否有不相關句子打斷story arc的連貫性
(2) 在進入到下一個主題之前,是否已經解答(解析、說明)完畢所有要討論的東西
(3) 在每個小單元之前是否有subhead或是清楚的opening text
👉ch11 Paragraphs
小段落內可以分成point first and point last兩種寫法,point first最常被使用,也就是在開頭就馬上提到重點,接著再發展,point last則是偏向OCAR or LDR的形式,若是比較長的段落可以考慮point last,最收尾時順便做著小結幫助記憶
👉ch12 Sentences
單一個句子也可以follow OCAR的順序,主詞為opening(通常為主題)、動詞為C/A、受詞為R(為整句要強調之處),主詞最好馬上接動詞、清楚好懂,不宜過長不然會讓讀者分心或抓不到重點
X: It has been predicted that th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at a rate of 0.2 C/decade.
O: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Topic) has been predicted to increase at a rate of 0.2 C/decade.
強調(Stress)的東西要擺在句尾,並不要出現贅字
X: The data did not support our initial hypothesis, as no clear trend in reaction rate with PH was observed.
O: The data did not support our initial hypothesis, as we did not observe a clear trend in reaction rate with PH(Stress).
在一個句子中,重心分配為2-3-1,句尾最重,其次句首,較不重要的訊息可以擺在中間
👉ch13 Flow
文章或故事的流暢度非常重要,會決定讀者是否繼續讀完剩下的內容,要有一篇流暢的故事,須遵守stress-topic連接原則,上一段落或上一句的stress結尾後,下一段落或下一句的topic不能跟結尾的stress完全無關
如果一篇文章都是單獨的topic-stress. topic-stress句子,但只有topic之間有相關,會變得非常條列式
👉ch14 Energizing writing
主動VS被動:在選擇句子用主動還是被動說明時,要考慮想強調的重點是誰,強調的重點放在主詞的位置,通常認為主動的句子比較好,使用被動句有兩個時機:(1)強調受詞對整體故事有益,(2)不想提到actors;在英文中,被動句可被用來作為不想提到是誰做某件事時的描述方式,例如:mistakes were made,就不需要有人在裡面,如果寫成主動的話,勢必需要提到犯錯的人是誰,在materials and methods章節中,有人覺得使用被動句來描述實驗過程會顯得更客觀,但作者認為真正需要客觀對待的是實驗的data,而不是文章中的文字遊戲,因此覺得該可以用主動時還是用主動比較妥當
fuzzy verbs vs action verb: 在使用動詞時,需要具體,例如一個句子中,不能只講XXX被測量了(不僅沒有說明測量甚麼,還使用被動),可以改成XXX測量了豐富度(變成主動,也提到測量的對象)
fuzzy hypotheses: 在寫假設時應該用更有自信的語氣,
being interesting is ultimately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right. ...(with honesty analysis) You did right, even if you weren't right.👩這句話真的很鼓勵人!
X: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chemical nature of plant inputs,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oil chemistry.
O: the chemical nature of plant inputs is the single strongest control on the 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on their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landscape.
避免不必要的動詞名詞化:We investigated (O), We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X)
👉ch15 Words
不要為了掉書袋而太常使用艱難的字,這樣只會使讀者讀不下去
不是大眾都明白的專有名詞,避免放在句子的topic位置,topic應該是簡明易瞭的詞語,若真的要提到可能有人不解的專有名詞時,可以把位置放在中間,用同位語的方式接續解釋,使其符合句子重心為2-3-1的原則
介係詞片語VS複合名詞:source of water VS water source,後者比較簡短有力
👩這點我自己覺得中文寫作者很常會犯
👉ch16 Condensing
通常計劃書會有頁面限制,重要的是只說重點,不需要太多冗言贅字或華麗詞藻來裝飾文章,因此通常初稿之後會有二三四次的修改,若冗言太多就會使的版面過於擁擠,導致讀者閱讀困難
X: The greatest challenge in dealing with the crisis of a pandemic is that it is global in scope and so public health responses must operate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O: The greatest challenge in dealing wiht a pandemic is that public health responses must operate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避免不必要的形容詞或副詞:final result,final就明顯是冗字,因為result原本就隱含實驗的最後階段才會有的東西,但如果preliminary result,的preliminary就是不能刪去的形容詞
👉ch17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real editing
檢查文章S(structure)C(clarity)F(flow)L(language),四個面向
👉ch18 Dealing with limitaitons
研究限制越早說越好,通常多數文章都使用yes, but的順序,但作者認為but, yes更有說服力,在introduction部分即清楚明瞭的點出研究想要回答的問題,要讓研究問題與解決方法合理的對的上,在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適合清楚的說明方法上的研究限制,而不是讓讀者看到discussion章節才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若是要在conclusions當中才提到限制,可以另闢一段專門說明限制,最後在conclusions段落開頭提到:Despite these limitations, the methods...,將limited名詞化,弱化它的存在感也同時避免好的壞的在同一個段落中出現。
👉ch19 Writing global science
非常鼓勵人的一個章節,在英文期刊稱霸的現代,作者認為不一定母語人士就比較吃香,說一個好故事比文法還要重要,雖然兩者在投期刊時都很重要,但好的科學故事是作者研究功力,好的文法可以請人編修
👉ch20 Writing for the public
可以在開始寫作前先使用上面書中提供的架構來繪出文章大致模樣,有助於寫作時抓準核心問題。
以上是個章節重點整理,我自己正處於寫作論文階段,剛好遇到這本書看完後覺得非常受用,整理在這裡讓有緣人也能一探寫作的美妙?!世界
另外,也必須再次讚嘆偉大的NTULIB,總是能比你先一步買下未來你會想看的書,這種神奇的感覺有點像我最近又看了一次心之谷,月島雯發現天澤聖司總是先她一步借了圖書館的書一樣驚奇。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