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閱讀] 不完美的正義 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Just Mercy

不完美的正義 by Bryan Stevenson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追蹤的Youtuber John Fish參與了這個Booktube企劃,與其他Youtuber一同訪問暢銷書的作家,有關John Fish我在之前的Win10 搭建Tensorflow-GPU 環境(GeForce MX150 + py3.6 + Tensorflow-GPU2.0+ CUDA10.0+ cuDNN7.6)文章中有提到過他的其他有趣影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追蹤起來~

不完美的正義去年2019有翻拍成電影,對於時間不多的人來說,直接看電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自己還沒看過)。



書中內容以華特 麥可米利安為主線故事,其中穿插其他支線故事,不管主線或支線,其實每個故事都同等重要,因為都是一則則用人生與現實對抗的故事。有時候真的很難以想像或者說難以接受,一個能製造出在太空中飛行超過40年太空船的人類社會,為何到了今日社會中仍然存在這麼多不公不義的事情。

作者本身是律師,致力於幫助受死刑冤獄的受刑人反轉官司,以及幫助15歲以下卻被判終身監禁或死刑的青少年有機會重見天日(美國是唯一會判青少年終身監禁或死刑的國家),還有許多作者致力於改善現有美國司法體系缺漏的部分就不在此一一贅述。

華特的故事非常經典,他很明顯是被誣陷殺人入獄,在證據不足且不可靠的情況底下被判處死刑,也許法官當時為了彌平社會上憤怒與不安情緒而想趕緊尋找代罪羔羊,但如此判決除了毀掉一個無辜生命的一生,對於他的家人往後如何在社區中生活也是一大考驗,對於很多社會底層的人而言,沒有錢請律師,即使再清白也只能老死無人聞問,而作者透過基金會募款的方式,提供這些弱勢者免費的律師服務,也在多年的冤獄平反案件中自身遇到過不少死亡炸彈威脅。

書中有不少值得我們反思之處:
👉有色人種歧視問題:書中不斷提到現有司法體系對於有色人種不公平之處,例如陪審團多為全白人組成、在白人對黑人犯罪 VS 黑人對白人犯罪 兩種情況被定罪與處罰的比例不同、作者本身是黑人,即使身為律師也曾經遇過被先入為主的歧視場面。

👉青少年犯罪:在書中提到許多青少年即被判處死刑的案例,作者親自到獄中了解青少年相關背景,從敘述中可知,他們其實有很高比例來自破碎家庭或充滿暴力的成長環境,且正值於青少年發展時期,情緒與價值觀都還沒發展成熟的階段,在此階段就決定犯罪者往後一生將會在監獄度過或是判處死刑是不妥當的,但社會中或是審判中,我們常僅看到犯人所犯下的罪過,比較少進一步思考為甚麼他會做出常人無法接受的犯罪。當犯罪越來越多時,應該要思考社會結構是不是有問題了,這不僅是政府需要積極面對的問題,其實跟每個人都有關係,如果每個人僅是謹守本分,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不站出來反抗或即使發現了也覺得事不關己,如同漢娜鄂蘭提到邪惡的平庸性,後果將會非常悲劇。

👉死刑:
我們不會讓強暴犯被強暴,也不會凌遲、虐待一個曾凌遲、虐待他人的人,因為這是不人道的。然而,我們卻對於殺掉一個曾經殺過人的人感到心安理得,其中的部份原因,在於我們自認為可以在做這件事的同時不傷害到自己的人格,而強暴或虐待他人的行為卻沒有這種特性。
死刑存廢的議題過去我沒有仔細關心,而書中出現的這段文字卻有種點醒人的力量存在,死刑到底是為了逞罰犯人還是只是讓受害的人或社會大眾安心。
我想到許多種我們讓報復性的、殘酷的處罰合法化的方法,我們是如何藉由讓其他人受害而實現原受害人的正義。我們放任自己的嚴厲本能,將我們當中破損程度最顯而易見的那些人摧毀。然而,懲罰破損者的行為-遠離他們,或是對他們視而不見-只是讓他們的破損維持現狀,也讓我們的破損維持現狀罷了。在我們彼此互惠的人性之外不存在完整。
...我不只是個破損的人而已。事實上,理解破損是一種力量,因為擁抱自己的破損,會創造出對於仁慈的需求與渴望,或許也因此有相對展現仁慈的需求。當你感受到仁慈,...,你會開始體認到,存在於我們所有人身上的人性。
這段作者自己的體悟非常觸動人心,他在某一次覺得自己快撐不住時有了以上的體悟,其實每個人都是破損之人,我們可以選擇擁抱人性而不是放棄同理心,這是生而為人可以"選擇"的天性。


另外,對於沒有時間讀完一本書的人,也可以看以下的TED演講,內容提到部分書中也提到的故事。

Related Posts:

  • [閱讀] 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y Atul Gawande死亡,人生必經之路,卻不如出生和成長帶給人喜悅,也是許多人和場合避諱的禁忌話題,然而,隨醫療進步,現代已經比半世紀前有效延展人類壽命,但並非所有的延展作為都真的對於"身為一個人"的價值或病人本身意願有正面貢獻,本書作者身為一名外… Read More
  • [閱讀] 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 by Joshua Schimel 一本英文學術寫作的入門書,內容多講寫作的大概念,以文章結構為主,比較細節的文法、時態並不著重,是一本我覺得… Read More
  • [閱讀] 尋找台灣味 本書為台大地理系地理角研究室碩士學生的研究合輯,搭配指導教授在書前與書後的解說,是一本很棒的人文地理入門書,做為一個地理系學生,很慚愧的在大學時期有著理解人文地理學理論的障礙,對於傳統人文地理學的概念掌握可說是非常表面,若是要我立馬說出個所以然,大概只能從洪堡、孔恩、區域、計量地理這類重… Read More
  • [閱讀] 第二座山第二座山 by David Brooks受到百靈果podcast和范琪斐推薦而買來閱讀,一開始以為能解答為何那麼多美國人有基督教信仰,但閱讀後感覺到另一種心靈層面的啟發,後來也聽了其他podcast分享本書的心得,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於書本的詮釋都不相同。 第一座山指的是世俗定義的功成名就,也是… Read More
  • [閱讀] 麻醉之後 原本高度期待能學到一些麻醉過程中的有趣知識,但也許是因為對本書期望太高,讀完之後與原先預期有不小差距 雖然有書評寫本書作者以科學角度在敘說麻醉這件事,但總體來說科學的解釋成分並非大多數,反而我覺得作者較著重在描述自己的主觀經歷,包含他自己的精神狀態以及對於麻醉的恐懼,有時候讀到主觀描述的… Read More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