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閱讀] 橡皮擦計畫


橡皮擦計畫英文版原名為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 ours minds,直到看到書末才明白為甚麼取名橡皮擦計畫

這本書2018/4初版,到了12月已經22刷了!在國際書展巧遇此書,跟魔球放在一起,看完書末介紹之後覺得似曾相似就買來拜讀了



作者非常會描述故事,整本書最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章的那些年,NBA的選秀會上...裡面的故事,透過歷史上球探在挑選人才方面的技術演變(過去多從球探個人經驗決定眼前的年輕人是否有成為球星的潛力,到了後來漸漸發展出利用數據分析的模式較為客觀的評斷),由此例子帶出人類大腦在做決策時的非理性事實,裡面提到了非常多有名的NBA球星的故事,其中不乏許多看了覺得傻眼的對話XD
這裡不禁聯想到之前聽到的TED廣播Andreas Ekström: Can We Solve For Bias In Tech? 相比過去憑經驗與直覺做決策,現在可以創造出模型來代替大腦決策其結果更為客觀,不過事實上模型內的參數以及模型本身還是由人腦所建構與決定的,因此要有一個100%客觀公正的決策仍不容易達到。

在第一章的精采故事結束後,接著就開始分別描述兩位主角的生命故事,分別是Daniel Kahneman & Amos Tversky,作者對兩位主角的描述很細膩,我彷彿可以在心中建立兩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兩位都是以色列人,生在戰亂的時代,所以年輕時都曾上過戰場,甚至在他們當上教授之後也曾經因為國家又陷入戰爭而放下教職回去打仗。
在約略介紹過生平後文章中就會漸漸帶出當時代的學術研究,像是學界開始發現人類在做決定時並不如過去認為的那麼理性,例如:
✦遞移性:人類在做決策時並不會遵守遞移性,像是喜歡咖啡>茶,喜歡熱巧克力>咖啡,當在面臨熱巧克力或茶的選擇時選擇了茶
Amos對此有一套解釋,認為當人們在做比較時並不會從整體的觀點,而是比較部分特性,像是比較甜度、冷熱,因此若整體觀之就會顯現矛盾。所以我們在做比較時,會依照自己注意到的特徵做判斷,所以透過改變環境,就能轉換不同特徵的明顯程度,進而改變我們的決策,這大概也說明了為甚麼我們常常會後悔我們買的東西,因為在商場中我們做抉擇的環境已經經過精細的設計,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賣家預定的目標特徵上,只有在把商品買回家之後才會漸漸注意到購買當下沒有發現的缺點。
✦不對稱性:覺得洋紅色像紅色,紅色卻不像洋紅色

在某一次Daniel 邀請 Amos到他的課堂上演講,過後他們開始共同研究有關人類如何判斷與決策,他們發現人類判斷時並非理性的遵守機率原則而是根據經驗法則,並稱之為捷思法(heuristics)
代表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人們普遍會覺得一對有6個小孩的夫妻,他們的小孩順序為女男女男男女的機率比男女男男男男還要高,但事實上兩個組合出現的機率是完全一樣的,代表性就是Daniel & Amos提出的第一個解釋原因,當我們判斷時總會被自己過去經驗綑綁,我們會傾向認為過去曾經看過或接觸過的事情發生機率較高。即使我也曾學過基礎的機率,仍在過去不小心說出我覺得明年應該會有很多颱風,因為今年颱風很少這樣的推論,因為過去的印象是當前一年缺水後一年就會相反,使得在推論時很容易把理性放在一旁。
可得性:越容易出現在思緒中的事情(最近剛發生或經常被提起的事情),我們會傾向認為他發生的機率越高,因此對於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在做判斷時容易被給較高的權重。
我們認定一件事情極度不可能發生,是因為我們無法想像,我們對未來的想像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
我覺得這個論點極為重要,說明了我們的想像力事實上受到了心智本身極大的限制,且我們時常想到的事情發生機率未必比我們從未想到的情況發生機率還高。
定錨與調整:在做預測時時常受無關訊息所影響,書本中舉了一個例子是1X2X3X...X8與8X7X...X1兩個同樣解答的問題,在受試者的回答中從8開始的答案會高於從1開頭的答案
✦✦模擬性:抹除法則

當我們在面臨不確定的事情時所作的判斷,心智都會不能避免的有上述的系統性錯誤,這個結論的重要性事實上足以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有太多時候我們必須要對不確定的事情做判斷,書中生動的舉了歷史學家與醫生的例子。

書本中段也提到了其他有趣的認知偏誤現象,像是我們對一成死亡率與九成存活率的感受不一樣,我們對精確的數字不敏感,對一場事件的好壞感受取決於事件要結束之前的感覺,而不是整場事件的平均,此現象在照大腸鏡的患者實驗中證實,另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是上餐館吃飯時,飯後甜點的品質關鍵的決定了顧客對整體用餐的滿意度。

書本後半段進入了決策相關的理論,人們在做決定時,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後悔最小化。關於書末提到的理論非常的多,也一樣有趣,這裡就不一一細數了(其實是懶得寫了XD),從後悔理論到展望理論,但兩人友情的裂痕,到丹尼爾得諾貝爾獎,這本書不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兩人大部分理論,也細節的刻畫了兩人的人格特質且善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在理論的舉例當中,所以即使整本書滿是理論卻可以讓人讀得非常輕鬆,讀完後,會常常發現生活中自己思考時無所不在的系統性錯誤><

最後記下Amos曾說過的兩句話:
好的科學研究,就是看到別人看到的,但想別人沒說過的
有時候讓世界變得更好,比證明你已經讓世界變得更好,還要容易

Related Posts:

  • [閱讀] 人類大命運 從智人到神人本書從飢荒、瘟疫、戰爭起頭,說明人類已經得以脫離過去阻礙進步的三大枷鎖,在2020年這個全球大流行的年代裡,看到書中提到:人類面對流行病束手無策的時代,很有可能已經成為過去了,這樣的描述格外諷刺,其次的饑荒與戰爭議題,其實也從未自地球上消失殆盡,但相比過去幾百年間的人類進程,現代世界的確改善許多,不… Read More
  • [閱讀] 無界之疆 Lands of lost borders無界之疆 by Kate Harris 冒險旅遊類小說總是能快速吸引我的目光,但並非所有冒險旅遊小說都能讓讀者身歷其境,這本無界之疆可以排在我看過的冒險旅遊小說類中前三名了,我歸類了以下幾點可能是我喜歡的原因: 1. 作者是女性:在冒險裡,女性要考慮更多(體能上、安全上),而我也是女性,所以… Read More
  • [閱讀] 第二座山第二座山 by David Brooks受到百靈果podcast和范琪斐推薦而買來閱讀,一開始以為能解答為何那麼多美國人有基督教信仰,但閱讀後感覺到另一種心靈層面的啟發,後來也聽了其他podcast分享本書的心得,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於書本的詮釋都不相同。 第一座山指的是世俗定義的功成名就,也是… Read More
  • [閱讀] 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 by Joshua Schimel 一本英文學術寫作的入門書,內容多講寫作的大概念,以文章結構為主,比較細節的文法、時態並不著重,是一本我覺得… Read More
  • [閱讀] 不完美的正義 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Just Mercy不完美的正義 by Bryan Stevenson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追蹤的Youtuber John Fish參與了這個Booktube企劃,與其他Youtuber一同訪問暢銷書的作家,有關John Fish我在之前的Win10 搭建Tensorflow-GPU 環境(GeForce MX… Read More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