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閱讀] 哲學,可以吃嗎?培養高手思維的基礎讀本,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


一本我到目前為止看過最淺顯易懂的哲學入門書籍,2018年10月出版中文譯本,很推薦想要接觸哲學問題的學生或是讀者閱讀。

內容安排方式是以一名哲學專家跟他女兒(高中生)的對話寫成,每一章節圍繞在一個主題討論,專家與女兒的對話會分別用粗體字與一般字體隔開,主題最後會有一小段非對話的文字寫較深的重點與延伸。
因為大學時期曾修過哲學概論,也曾經讀過其他哲學書籍,例如有名的蘇菲的世界、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等等的相關書籍,這些哲學書討論的範圍不一定相同,但通常都會有共同問題,像是我是誰?我真的存在嗎?討論宗教、道德、倫理、科學、死亡。
對我而言,讀哲學對於日常生活不會有立即的幫助,因為隔天早上醒來人生還是一樣很難QQ,不過卻可以在某些我們無所適從的時刻提供一些想法,例如書中提到人不應該驕傲,其實不應該驕傲與不應該在受挫時太自責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可以謹記我只能是我基於人生經歷必然成為的那個人這樣的想法,這樣在我們面對極端情況時比較能泰然處之,哲學也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有裡有邏輯都可以拿出來討論與對話。

這本書裡討論的主題很大眾,我覺得有學到的是以下幾個主題:
◆人的存在是不是有甚麼理由?
◆事物真如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嗎?
◆我們可以知道甚麼?
◆神明存在嗎?
◆死亡之後,是否還會有生命?
◆生命的意義與無意義
◆我們如何才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這本書不建議一次讀完,比較適合讀完一些篇章之後閡起書來消化一下再繼續閱讀,過去忘記在哪裡看到一個觀念,在讀每一本書的時候,不需要期望自己能100%吸收書中的所有內容,一本書一個觀念就夠了,前提是一個觀念要真的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但這本書裡其實有很多觀念都適合筆記下來,好好在日後發呆時思考。

◆人的存在是不是有甚麼理由?
這裡需要分清楚原因跟理由的不同,以演化的角度而言,人的存在是沒有理由的

◆我們可以知道甚麼?
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讀完大學四年之後學到最多的也仍是自己其實一無所知,有時候這樣的想法其實很吃虧,因為在這個資本主義的時代裡,大家無所不用其極地想提升自己的價值好在市場上獲得好價格,因此非常需要行銷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把其實沒有三兩三的自己包裝成無所畏懼的有為青年,美化一點是學會講別人想聽的故事,事實上就是話術與有技巧的說謊而已,另一方面太早學會謙虛與感受到自己的無知就是對自己非常不利的事情,因為每次在必要場合總得微微的昧著良心說話。

◆神明存在嗎?
作者覺得上帝的假設太多破綻,且很常在道德與政治方面淪為統治合法化的工具,這裡學到以往不曾想過的觀點是叔本華提出的泛神論,只是比較客氣的無神論。

◆死亡之後,是否還會有生命?
伊比鳩魯 至美諾西斯的信:請你養成相信死亡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的習慣。因為,所有好的與壞的都是知覺造成。而死亡就是知覺的喪失。
所以把握當下(carpe diem)吧

◆生命的意義與無意義
最初就提到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理由,生命的意義並不是能在某處找到的東西,生命的意義只能被創造,只能憑我們自己製造出了某種一開始根本不存在的意義。因為大家很難活著一個沒有意義的人生嘛

◆我們如何才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有三種幸福策略:享樂主義(保持正念)、自我實現、致力於更重要的事情

最後對於倫理道德的討論我覺得很不錯,內文提到了兩者的差異
道德:所體驗到的道德感受
倫理:對道德感受所做的批判性反思
某些行為也許在你眼中是不道德的(但那其實是你的價值觀中感受到的感覺),在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只要那行為不傷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根本沒有批評的理由。

另外也提到勞倫斯柯爾柏格,道德判斷的發展三階段 ,每一階段中還有兩個小階段:
前習俗:避免遭受處罰、獲得個人利益
習俗:良心譴責、遵循法律與秩序
後習俗:遵循社會契約(規範要對大家有利才遵守)、普世正義(同等利益評等考量原則)
內文提到社會上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習俗階段(但我覺得身邊很多人其實都是後習俗階段了),因此大部分人會以自己習俗的眼光批判後習俗的思維,像是近年來的同婚議題,或是大家開始關心的土地正義、環境正義,都已漸漸有人走入後習俗階段

本書結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對於未來保持著正向的態度,我覺得他提到的雖然世界是不公平的,只能盡可能地創造機會均等的社會的想法非常好,不平等的現象不會有止息的一天,但是身為既得利益者或是本身就活著美好人生的人應該關心或付出努力讓社會走向趨近公平的方向,雖然人生沒有意義,但我們可以試著在無意義的浩瀚宇宙中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小島,正念感100分的結尾啊~


Related Posts:

  • [閱讀] 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y Atul Gawande死亡,人生必經之路,卻不如出生和成長帶給人喜悅,也是許多人和場合避諱的禁忌話題,然而,隨醫療進步,現代已經比半世紀前有效延展人類壽命,但並非所有的延展作為都真的對於"身為一個人"的價值或病人本身意願有正面貢獻,本書作者身為一名外… Read More
  • [閱讀] 麻醉之後 原本高度期待能學到一些麻醉過程中的有趣知識,但也許是因為對本書期望太高,讀完之後與原先預期有不小差距 雖然有書評寫本書作者以科學角度在敘說麻醉這件事,但總體來說科學的解釋成分並非大多數,反而我覺得作者較著重在描述自己的主觀經歷,包含他自己的精神狀態以及對於麻醉的恐懼,有時候讀到主觀描述的… Read More
  • [閱讀] 第二座山第二座山 by David Brooks受到百靈果podcast和范琪斐推薦而買來閱讀,一開始以為能解答為何那麼多美國人有基督教信仰,但閱讀後感覺到另一種心靈層面的啟發,後來也聽了其他podcast分享本書的心得,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於書本的詮釋都不相同。 第一座山指的是世俗定義的功成名就,也是… Read More
  • [閱讀] 人類大命運 從智人到神人本書從飢荒、瘟疫、戰爭起頭,說明人類已經得以脫離過去阻礙進步的三大枷鎖,在2020年這個全球大流行的年代裡,看到書中提到:人類面對流行病束手無策的時代,很有可能已經成為過去了,這樣的描述格外諷刺,其次的饑荒與戰爭議題,其實也從未自地球上消失殆盡,但相比過去幾百年間的人類進程,現代世界的確改善許多,不… Read More
  • [閱讀] 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 by Joshua Schimel 一本英文學術寫作的入門書,內容多講寫作的大概念,以文章結構為主,比較細節的文法、時態並不著重,是一本我覺得… Read More

0 意見 :

張貼留言